主持人:王导您好,这次过来是参加南方都市报的先锋光的影展,其实这部参展的《十七岁的单车》是早些年拍的的。你这两年有没有回看这部电影?
王导:没有看过。
主持人:感觉上,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也好或者是近年的《青红》都是先在国际上获得口碑荣誉然后再回国,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导:我没有什么看法,同时我自己也思考,我确实在转型,是从过去的状态慢慢的转向现在的,可能是特别的有幸,我赶上转型时期做这个片子,其实这是一个先后的问题,不是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中国电影的现状。
主持人:你后一部的《青红》,特别受关注,你认为是有哪方面的原因?
王导:从原来的状态走出来,经济发展的发展比较快,原来的个体户,现在已经是很普遍了,很多观念已经很靠前了,很多的观念跟国际上是同步接轨的。唯独是电影,比较滞后,在观念上,市场上,甚至是管理上,有很多的需要改进,其实很多人已经知道电影,甚至通过一些盗版碟也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心理都是积压了很久,所以《青红》就赶上这个时期,另外,最近两年国家的对电影的关注比较多,我一直积压太多年,所以反弹比较大。关注就大一点,这也许是运气。
主持人:你比较谦虚。
王导:我觉得是在整个环境人群运气不好的时候我的运气也很好。
主持人:今天下午放映的是《十七岁的单车》,无论《十七岁的单车》还是《青红》也好,都是写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包括我在网上看到网友的评论,都说您特别注重青春期时候的事情,是不是你年轻时候比较叛逆?
王导: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读书、独立的过程,身体的变化也很重要,不但是身体的变化,思想上也产生了变化,例如每一个孩子都想独立,要抵抗一些外来人的压力,都有一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主持人:其实也是自己的自身意识,就将这些因素带进了电影?
王导:除了电影,还有一些共同性,不管看《十七岁的单车》还是《青红》的,虽然社会的形态不一样,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玩网络游戏比较多,他们的父亲也反对,自己也有压力,就会跑出去玩几天。
主持人:《青红》这部戏里,表现了一些叛逆的情节,你电影中表现的情节我没有经历过,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残酷,特别是结尾的时候,你怎么看待?
王导:比较矛盾,但是人在少年时期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幸福的童年,还是不幸福的童年,但是已经长大了,慢慢的懂事了,成年了。但是这个阶段,会跟社会跟家长的想法不同,表现为对事物的看法产生迷茫,这就给看的观众不同的感受。
(责任编辑:黄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