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快读
一名中年男子脚踩在磨豆机支架上,认真地搓洗着,动作幅度颇大,他的身旁就是磨豆机……看见陌生人进来,中年男子自顾洗澡,仿若无人。这是记者在大朗“黑豆腐”作坊暗访时见到的不堪入目的一幕。
连日来,根据群众举报,本报记者先后在常平和大朗暗访两家“黑豆腐”作坊,并联系当地执法部门进行了查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黑豆腐不断流向市场,走上市民的餐桌。以常平为例,据业内人士称,常平市民吃的豆腐近半数是黑豆腐。
■暗访
暗访1
宰鹅场旁炸豆腐串
◎时间:8月24日下午2时许
◎地点:常平镇朗贝村洋台山五谷王古庙一处偏僻的山脚
沿着崎岖的小路来到山脚下,远远就可以看到三排竹架搭建的长棚。紧挨路边的一竹棚塌了一半,“前两天被台风吹倒的”。举报“黑豆腐”作坊的知情人称,前几天这个竹棚里面还有两家黑豆腐作坊,竹棚被刮倒后,一家搬走了。
知情人介绍,他此前也开过“黑豆腐”作坊,但是现在已经脱离了这个行业。由于知道有几家“黑豆腐”作坊的生产环境确实太差了,所以向本报举报这些“黑豆腐”作坊。
在另一个更大的竹棚中,一边是一家宰鹅场,紧挨着的就是另一家“黑豆腐”作坊,中间仅用几件杂物隔开。走进豆腐作坊里面,地板上满是黑色油渍,苍蝇乱飞,恶臭扑鼻。看到陌生人靠近,作坊内的几条狗大声吠叫起来。
豆腐作坊由一些杂物或者木板简单地隔成几间。左边的一间,一名男青年正在清洗鹅肠,四周弥散着一种腥臭的刺鼻气味,三大盆洗鹅肠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油脂,清洗好的鹅肠用塑料篓子装着,上面落满了苍蝇。地板上则堆了一片从鹅肠上刮下的油,一名女工把这些油脂捡起来,说要煮煮喂狗。
豆腐作坊居中的一间,摆着几张沾满黑色污渍的桌子和凳子,上面放着没炸的鲜嫩豆腐和炸好的豆腐串,桌上用来切豆腐的刀满是锈痕。右边一间是油炸房,靠墙放着的长方形大炸锅里是满满一锅沸腾的黑油,白豆腐在中间屋子切成串,用竹签穿好后,便扔进油锅里,炸成黄色后再夹出来。在现场,一些炸好的豆腐串已经装进颜色暗蓝的塑料袋,放在地上。由于装得太满,塑料袋已无法系上,一有人经过,苍蝇就在上面起起落落。
豆腐作坊老板说,他们没有营业执照。“豆腐串的价格是7毛钱一斤,做豆腐串的豆腐的水分少,很实在,超市里煮成麻辣串,起码要1块5毛钱。”
暗访2
帮工在生产区洗澡
◎时间:8月24日下午4时许
◎地点:大朗镇某村,门口有一条臭河涌
根据知情人介绍,在大朗镇某村的一条臭河涌边,记者找到另一家“黑豆腐”作坊,整个房屋有100多平方米,屋顶是铁皮。进入豆腐作坊的门,可以看到一条灰暗的直走廊。再往里走,左手边是生产区,有多种味道混合的气味,异常刺鼻。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生产区内洗澡,该男子脚踩在磨豆机支架上,认真地搓洗着,动作幅度颇大,他的身旁就是磨豆机……看见陌生人进来,中年男子自顾洗澡,罔若无人。生产区对面,一间小屋内,地上堆放着食用石膏和熏制好的豆腐干,苍蝇横飞。
在作坊最里面,用半拉铁油桶制成的炉子里,还有锯末在冒着烟,一名正在擦头发的女工介绍,刚刚熏好了豆腐干,剩下的锯末只能让它自己烧掉。女工说,这个豆腐作坊主要做豆腐干,就是把做好的鲜豆腐,压制成片,然后放到熏炉中熏烤,制成豆腐干,然后再拿到市场上销售。问及豆腐干的价格,女工十分谨慎,说:“你最好直接去问老板娘。”
“这里怎么这么臭啊?”看到有人进来,一名自称老板娘的女子从卧室内出来说:“是河水臭,不是我们这里面臭。”问及是否有营业执照,老板娘说:“营业执照正在办理中,还没批下来。”这家“黑豆腐”作坊熏制的豆腐干主要销售到黄江市场上,每天都用面包车送两趟。
■查处
查处1
捣毁炸豆腐锅灶
◎时间:8月25日下午5时许
◎地点:常平镇朗贝村洋台山五谷王古庙一黑豆腐作坊
◎处理结果:砸毁炸豆腐锅灶
当天下午3时许,记者把在常平暗访黑豆腐作坊的情况向常平镇城市综合执法分局进行举报。开始记者被告知,查处工作应当由镇经贸办牵头。后来在常平镇经贸办的协调下,常平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可以派人到朗贝村委会汇合,前往查处记者所暗访的“黑豆腐”作坊。
在朗贝村委会,一听说“洋台山五谷王古庙”这个地名,朗贝村陈主任就表示,他们知道那里有两家“黑豆腐”作坊,并且此前村委会已经反复三次查处那里的“黑”作坊。据陈主任介绍,此前,村委会接到举报,第一次查处是搬东西,但是很快他们又开工了,后来他们先后两次剪断电线,可是后来发现他们还是自己接了线,还在开工。
当下午5时许,综合执法人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来到竹棚处时,“黑豆腐”作坊内已空无一人,但地板是湿的,放着几只塑料盆、桶。炸豆腐的油锅里,黑色的油正冒着热气。打开旁边几间有房门的房间,里头有一些没炸的鲜豆腐和炸好的豆腐串,上面苍蝇乱飞。
看到作坊空无一人,相关工作人员将鲜豆腐和炸好的豆腐串搬出来,并把炸锅内的热油盛到了一个铁桶内,准备拉走。为了防止黑豆腐作坊再次回来生产,朗贝村的陈主任找来了锄头,让工作人员捣毁了炸豆腐的锅灶。
查处2
责令限期搬迁
◎时间:8月25日11时30分许
◎地点:大朗镇某村无牌照“黑豆腐”作坊
◎查处结果:责令立即搬迁到大朗镇豆腐城
当记者将暗访情况通报给大朗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后,综合执法分局有关负责人立即带领有关执法人员,会同当地村委会对大朗镇这家黑豆腐作坊进行了查处。此时,豆腐作坊当天的生产还没有结束。
综合执法分局的执法人员在现场找来了老板,并对黑作坊拍照,做了现场笔录和黑豆腐作坊老板的询问笔录。许姓老板称,他已经加盟了大朗镇的豆腐城,交过钱,并购买了一个小车间,目前这个豆腐作坊正在搬运的过渡期内,产量很少,主要用于维持客户关系。
执法人员指出,只要这个地点场所没有办理相应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证照,就不能在这里进行豆腐制品的加工生产,但是考虑到大朗镇正在推进豆腐作坊集中生产,建设豆腐城的工作,综合执法人员没有暂扣这家豆腐作坊的生产用具和原材料。
检查现场之后,综合执法人员责令黑豆腐作坊的老板马上停止生产,并于26日傍晚6点前将黄豆、做豆腐的设备全部搬到豆腐城,“豆腐城有合法手续,你去了就可以放心生产了。”
■揭秘
加入米粉增加豆腐产量
据知情人估计,目前常平镇只有一家办了证的豆腐作坊,没牌照的黑豆腐作坊还有十七八家,“他们基本上都不想搬进豆腐城,但因为卫生状况过不了关,又办不了营业执照。”
常平镇豆腐城欧经理对“常平镇有十七八家黑豆腐作坊”的估算表示认可。他介绍,目前豆腐城有20多家业主,产量大约在每天3000斤黄豆;目前在外面的黑豆腐作坊产量估计也接近每天3000斤黄豆。也就是说每天有近半的黑豆腐流向市场,走上市民餐桌。
“豆腐做出来,从外观没法区分。”欧经理说,这也是“黑豆腐”能够和正规豆腐厂的豆腐一样流向市场的根本原因,只是两者的生产卫生环境和豆腐质量,一个有监管、有保障,而黑豆腐作坊的则没有保障。
投资小流动易造成屡打不绝
据知情人和常平豆腐城的欧经理介绍,一家黑豆腐作坊的生产条件其实很简单:一般都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租几间旧房,很便宜;购买黄豆等原料,便宜就行;一台磨豆机一千多元;两只煮豆腐脑的大塑料桶,顶到天上一两百元钱。
简单的生产设备使得黑豆腐作坊搬迁很容易。“今天这边被查,明天马上搬到另一个地方继续生产。”朗贝村的陈主任曾经查处过一些黑豆腐作坊:“他们像在打游击战。”欧经理也说,甚至出现你今天联系有关部门查处暂扣了一家黑豆腐作坊,第二天,别人在邻近的镇里就又开工了。
投资不多、流动方便就成了黑豆腐作坊屡打不绝的重要原因。
黄豆加米粉做出“水豆腐”
据知情人介绍,一般来说,豆腐生产工艺中,1公斤黄豆可以生产出4公斤左右鲜豆腐。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些黑豆腐作坊主发现,如果在1公斤黄豆的豆浆中,加入四五两米粉,那么1公斤黄豆至少可以产出6公斤鲜豆腐。
随后,这一招很快就在黑豆腐作坊中流行开来,但是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豆腐,豆香味普遍不足。
知情人算了一笔账:1公斤好黄豆6元左右,1公斤米粉只要3.4元左右,如果黑豆腐作坊使用更差一些的黄豆,1公斤只要5.4元左右,再加上米粉的作用,利润就更可观了。
常平镇豆腐城欧经理坦言,由于“白”豆腐在价格上竞争不过“黑”豆腐,市民也多喜欢购买便宜的豆腐,所以现在豆腐城一般的业主也都生产一些加有米粉的豆腐,被称为“水豆腐”,而没有加米粉生产的嫩豆腐,就叫“老豆腐”。
据介绍,区分“老豆腐”和“水豆腐”的方法:“老豆腐”用手触摸结实、紧凑,价格相对较高,凑近闻可以明显地闻到一股豆香味;而“水豆腐”松嫩,价格较便宜,但豆香味不足。
记者昨日上午走访南城塘贝市场发现,市面上确实有两种豆腐叫卖,一种直接称为“水豆腐”,论块卖,1元4块,一公斤约卖3元,颜色偏白,也显得嫩。另一种是老豆腐,4元一公斤,颜色稍黄,比“水豆腐”结实,凑近能闻见豆香味。(记者 寇金明 实习生 钟伟连 摄影 记者 刘在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