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制衣主席陈瑞球(右)经商61年,最满意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30年前促成长期服务金的设立。旁为他的女儿陈淑玲。(刘焌陶摄) |
![]() |
这是陈瑞球最爱的一幅字画,他认为“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句话,自己已做到了。(高志坚摄) |
长江制衣创办人陈瑞球今年已经85岁,他1949年创立公司,至今已在纺织业界屹立61个年头。他谦虚地指自己的事业谈不上成功,但叫他感到心满意足的,反而是3件跟生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他首先提到的,就是1980年代初成功令劳资双方代表,就长期服务金一事达成共识,今天回忆,仍令他老怀安慰。
球伯(朋友对陈瑞球的尊称)接受本报访问谈了两句钟,记者问罢所有准备好的问题,准备结束访问时,球伯才娓娓道出他人生中最满足的3件事。“所有都是对公众有益的事。”
主动找劳方代表司徒华谈
最令他津津乐道的,是1980年,作为资方代表,促成长期服务金计划。“当时我跟劳工处说,大家争拗,一定倾唔到。结果我找司徒华倾,他当时是劳方代表。我就负责去约其他资方代表,大家饮咖啡,开了两次会,终于倾成了。当时司徒华还跟我说,这是香港劳资双方经协商达到共识的里程碑。”
1980年代香港尚未有强积金,长期服务金(员工被解雇或退休,雇主要按年资作出补偿)成为了员工离职的唯一保障。
球伯说自己就是“人公道,乜人都倾得”。甚至80高龄的时候,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前局长叶澍,及工联会的陈婉娴还想请他出山,再出任劳工顾问委员会成员,当然他谢绝了。
他说自己的心境最能以一幅字画去代表。早年他探访番禺一位退休书记,看见挂上已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的一幅字画,写 “心里无私天地宽”,他自问自己已做到了。回港后,正想找人题这7个字。仍在想有什么人选时,怎知工联会一位前秘书长,即送他一幅字画,写“心底无私天地宽”,只一字之差,恰巧至极,说时球伯也会心微笑。
自豪于英殖时为华资争利益
访问时他还邀请记者到他办公室,看看这幅字画,站在字画前,他说:“钱多多都赚唔晒,李嘉诚也不是全世界第一啦。”
第二件令球伯很满足的是出口配额的处理。1970年代初时,制衣界开始出现出口配额制,当时港英政府将所有配额分给英资和印资的出口商,令华资厂商“冇啖好食”。
他有感事态严重,立刻与当时的制衣商会会长林根成,联同各大商会代表,向政府争取。最终获政府同意出口商和厂商各分一半配额,造就了日后不少华资财团崛起。
向李嘉诚说 自己捐了几亿元
第三件是于1988年成立香港纺织业联会。以往,由于纺织制衣业是由纺纱、织布、针织、漂染和成衣这几个主要生产环节所组成,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商会,高峰时有多达百多个。球伯为凝聚各商会,便成立了纺织业联会,并成为首届主席。“我人缘不错,和潮州帮、上海帮都倾得埋。”
球伯61年来,生意离不开纺织及时装,反而不少当年的行家,例如田北俊家族的万泰、林建岳家族的丽新及郑维志家族的永泰,都搞起地产来,并大发特发。“我蠢啰,人叻。我后悔都莫及啦,李嘉诚几十年前不做厂,是精明决断。”
所以记者问他有什么成功秘诀时,他反问:“我也算成功吗?”但他亦不会小看自己,“前几晚我见过李嘉诚,还坐在他身旁。李嘉诚说过自己捐了110亿元,公司捐了40几亿元。我跟他说,我做制衣厂虽然好辛苦,但几年来都捐了几亿元,你的身家多我100倍、1000倍呢”。坐在旁边的女儿陈淑玲说,最重要是知足,爸爸已做到了。
来源:明报